乡村振兴绘新景——甘肃省“三农”工作发展综述-新华网

乡村振兴绘新景——甘肃省“三农”工作发展综述

2024-10-08 08:37:14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乡村振兴绘新景——甘肃省“三农”工作发展综述

  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平坦整洁的水泥村道阡陌交通;生机盎然的景观林带,沿着宛川河一路蜿蜒;浅滩碧水之畔,高标准日光温室依地势铺陈开去、绵延不绝,红艳艳的圣女果挂满枝头……“我们村不仅颜值高,产业也好,高原夏菜这个‘金饭碗’让乡亲们鼓起了腰包。”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冯湾村党支部书记冯人民说,“摘掉了贫困‘苦’帽子后,谁都不愿意松劲,正朝着乡村振兴奋力奔呢!”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第四年。从河西走廊到陇上江南,从陇中丘陵到陇东黄土塬,一项项扶持政策坚定守护底线任务,一个个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处处和美乡村建设日新月异,陇原大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履铿锵有力。

  严守底线 强基固本开拓新局

  甘肃曾是我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上下精锐尽出,举甘肃省之力攻坚克难,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甘肃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陇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瘠甲于天下”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来之不易,抓主抓重防返贫,是巩固成果促振兴的工作基础。

  酒泉市玉门市柳河镇脱贫户张占军,因突发疾病,家属于手术当日通过“一键报贫”系统申报纳入监测帮扶范围。经核查,相关部门当天就通过“绿色通道”将其纳入监测系统。后期衔接医保部门报销住院费用10.53万元,落实临时救助1.3万元,发动当地干部捐款1.72万元,大大缓解了张占军家庭的困难问题,有效防止了脱贫户因病返贫。

  近年来,甘肃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分管负责同志一线督导,以开展主题教育和“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将“严”和“实”贯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全过程。

  甘肃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研发推广“甘肃一键报贫”系统,群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填写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家庭住址4项信息即可实现快捷申报。截至目前,有4800户2.21万人通过“一键报贫”被纳为监测对象,打造了防返贫监测“千里眼”;

  甘肃省上下坚持实行重点人群“六必访”“六必查”、到户帮扶“一户一策”、风险消除“七不消”,监测帮扶对象户均安排帮扶措施4项,58.3%的监测户已消除返贫风险;

  坚持把“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作为衡量脱贫成果巩固拓展的基本指标,推动控辍保学由“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脱贫人口大病和4种主要慢性病救治覆盖率均达99%以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10万余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5%;

  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25.1万名干部与26.3万名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困家庭结对,形成弱有所扶、弱有众扶的帮扶机制。

  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甘肃省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对因灾纳入的监测对象户均安排帮扶措施5项,灾区群众没有出现因灾返贫致贫情况,生动反映了甘肃省坚守防返贫底线任务的决心和能力。

  因地制宜 深挖特色产业潜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发动机”。

  产业兴则乡村兴。冯湾村地处榆中县西北部,宛川河下游,是一个辖9个村民小组、有1004户3344人的大村。

  1996年起,冯湾村因地制宜,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发展思路,成功探索出了一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企合一”的新模式,先后成立了从事殡葬服务业的榆中县万眼泉园林公墓有限公司,经营宾馆、运输、建筑、建材等多个行业的榆中宏立工贸有限公司,培育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

  2019年,冯湾村以流转闲置土地的形式打造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建成钢架蔬菜大棚1000余座、日光温室大棚65座、钢砖砌大棚42座、蔬菜保鲜冷库1座,年培育无公害蔬菜种苗150万株,收入达48万元,受益农户400余户1600余人;园区内大面积种植油菜、茼蒿、生菜等农业特色产品,兼顾特色种植、规模养殖、观光农家乐等产业,直接带动农户547人,其中脱贫户144人,每年累计发放租金及分红97.21万元。

  村党总支还积极与驻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土建、装卸、环卫、保安等务工技能培训,每年输转富余劳动力500人次,实现劳务创收1000余万元,人均劳务收入2.2万元。

  2023年,冯湾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8万元,村集体经济和固定资产达5800万元。全村绘就了一幅“田园优美、经济富美、生活和美”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甘肃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以产兴农、以业富民,衔接资金的58.82%用于产业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玉米制种、中药材、高原夏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马铃薯、苹果产量均居全国第三,牛羊存栏量分别居全国第七、第三;累计创建国家优势产业集群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产业强镇49个,遴选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1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全产业链产值达5790亿元以上。2024年上半年,甘肃省一产增加值增长6.5%,居全国第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居全国第三。

  甘肃省加快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甘肃省3473家龙头企业带动脱贫户51万户,9.5万个合作社带动脱贫户91.1万户;甘肃省每年组织输转脱贫劳动力190万人以上,2537个乡村就业工厂吸纳就业9.48万人、脱贫劳动力占比38%。甘肃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9385元增长到2023年的12107元,年均增长8.9%,高于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增幅。

  东西联动 双向赋能协同创新

  守住了底线,就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契机。同时,甘肃发展底子薄、基础弱,在深入挖掘内生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亟须外力破解所面临的困局。

  临夏州是甘肃省牛羊传统养殖主产地之一,一直以来,临夏州的牛羊产业停滞在只能提供初级肉产品的程度。

  “单一发展牛羊产业容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差,附加值也低。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只是卖生羊肉,骨头、皮毛大部分都丢了,太可惜了。”济南市协作临夏州挂职干部工作队的成员,在帮扶过程中发现了当地发展牛羊养殖的“美中不足”,提出了“将牛羊吃干榨尽”“延链、补链,建立牛羊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的创新性产业发展思路。

  临夏州迅速行动。羊头、羊蹄富含蛋白质,经秘制烹煮加工成地方特色美食,再请网红“敦煌老马”带货,一只售价98元的羊头可溢价4倍,行销全国,月销售超过2万单;

  惠发(临夏州)食品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瞄准了预制菜行业,研发牛羊肉精分割系列、调理类系列、肠类系列、丸类系列等142个品种,年产能达到9万吨,年产值预计为50亿元,已有客商与之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临夏市清源清真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亚洲最大、国内唯一的高配置氯化高铁血红素生物提取车间,成功从牛血中提取出纯度为98%的氯化高铁血红素,是生物利用度高、纯天然的生物补铁剂,可纠正缺铁性贫血,市场前景广阔;

  临夏州通过东西部协作平台成功吸引落地的广源隆生物科技公司明胶生产项目,年可生产食用明胶5000吨左右,为牛羊产业开辟出了一个全新赛道。企业负责人陈钦杰说,项目最终落地临夏,就是充分相信东西部协作给予的好政策,特别是东西部协作中提出的发展牛羊全产业链这一举措,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愿景。

  大到整只牛羊,小到骨头甚至血液细胞,临夏州围绕牛羊产品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进行开发利用,由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导补齐加工链条。牛羊养殖不仅可以提供初级肉制品,牛羊血、牛羊骨也得以综合利用,制作成高端饲料,即便是养殖粪便也加工成有机肥料。这种环环相扣的综合利用,让畜禽产品总体价值提升了两倍以上。

  济南协作临夏州发展牛羊全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实效,为临夏牛羊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活力,带动临夏牛羊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23年全州牛羊养殖量创历史新高:牛规模养殖场达538家、规模养殖户14938户;羊规模养殖场696家、规模养殖户43539户。

  济临协作取得的成功,是甘肃省借力东西部协作的一个缩影。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甘肃的发展离不开东部兄弟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倾力相助。一笔笔短缺的资金、一个个急需的项目、一条条帮助甘肃发展的建议意见,为甘肃省巩固成果促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甘肃省坚持“以协作促发展”理念,携手天津、山东和3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共建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协作帮扶格局。连续举办六届“津陇共振兴”和四届“鲁企走进甘肃”投资洽谈活动,累计签约项目448个,签约金额777.1亿元;积极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产业合作引进企业到位投资额137.72亿元;复制乡村振兴东部经验,实施“一县一园”和“百村振兴计划”,携手共建产业园区83个,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251个。

  握指成拳 集聚优势扬帆出陇

  产业发展成效喜人,但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乡村振兴才能底气十足。

  2024年,甘肃省启动“甘味出陇出海”系列活动,以品牌引领推动甘肃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目前,在全国授权开设“甘味”运营中心67家,开设和入驻线上平台21家,特色农产品出口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甘味”品牌实现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3连冠。

  甘肃省农业产业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自去年以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941场(次),完成签约项目1980个、签约额1336.6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33个,新增转规农产品加工企业143家,培育营业收入千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5家,取得了丰硕的招商引资成果,有力推动了甘肃省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农民富裕富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农村宜居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这两年我们村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收入增加了,更希望提高生活品质。”通渭县什川镇大湾村村民韩淑娟说。

  通渭县什川镇大湾村是陇中陇东黄土高原的一处“和美乡村”,村道四通八达,环境整洁宜人,红瓦白墙,亭台院落,让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实现了华丽嬗变。“村社道路都硬化了,还建设了公园、孔雀园,我们闲下来也和城里人一样,可以在公园散步,感受惬意生活。”韩淑娟说。

  甘肃省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2023年启动实施“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区分河西走廊、中部沿黄、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区、甘南高原五大区域,突出板块化、分类化、差异化,打造了一批实力乡村、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善治乡村、幸福乡村、活力乡村,第一批认定94个省级和美乡村。

  目前,甘肃省完成编制村庄规划7526个,甘肃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2.6万公里,自然村组道路硬化率90%,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8%,76%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8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成乡镇卫生院1352个、村卫生室16240个,建设乡镇敬老院161家、农村社区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7044个。

  甘肃省推进农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接诉即办等治理模式,红白理事会覆盖率96.7%,6个镇、60个村被评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陇南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甘南州“8+”基层治理模式、凉州区“全链条”化解基层矛盾机制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甘肃省农民组织化程度稳步提升,修订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甘肃省家庭农场达到6.88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9.4万家,联结小农户占比超过36%;农民丰收节、“和美乡村”篮球赛、村晚等系列活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激发了乡村活力。

  新风吹田野,奋楫再出发。甘肃省上下将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奋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甘肃篇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纠错】 责任编辑:刘欣瑜